我是讨厌综艺节目里非要讲点背景故事的姚素馨
来自不急不慢准备周六直播的啊嘿哒公关
上周六,《乐队的夏天》决赛,最终名次跟之前网传的,果然一样。
热烈庆祝重塑雕像的权利第一名。
Less热烈庆祝大波浪第四名。
以及,可惜之前就被淘汰的白皮书。
作为成功综艺,《乐队的夏天》自己获得流量,也让乐队出场费收入猛增。对于公关来说,也是有点启发的。
(邢星舔话筒)
乐队更容易找到人设。真人人设,不能是捏造的,而是要从人物特质里面去提炼、抽离、聚拢。乐队本来就是各种奇奇怪怪的人,个人特质比较鲜明。领导人的话,讲真,顶级企业家大部分都是性格及其鲜明的,普通企业家就……
综艺节目的“人设”保质期不需要很长。现在,人设崩也是经常的事儿。甚至,“人设崩塌”都成了某种“人设”。前阵子比较热的关于人设立不住了的例子,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撑起“金瓜”人设万茜,节目还没结束,争议已经满天飞。是的,人设的最大困难,不是真假,而是复杂。没有人是扁平和单一的,大部分人都是既有这一面,也有那一面。人设的问题在于,过于集中在了某一点。除非你的人设“随意”和“不在意”,或者就是“我有病”,那就干什么都行。大部分其他人设,都是带有非常多的禁锢。
企业领导人的人设,是要长期伴随企业的,保持一致性是重要,但也很困难。
节目中的人设主要是单一考虑,就是具有娱乐性的传播力。这比企业考虑人设简单多了。企业要去想,老板这种人设出去,在主管部门心目中会是怎样,行业怎么看,能否适合进行企业管理,员工买账吗,用户是否喜欢,大众会不会吐槽……比乐队人设,复杂一百倍。
我们遇到过不少科技企业,怎么说都不听,非要在文章里保留很多完全看不懂的专业词。一个专业词连着一个专业词,用一个专业词解释另外一个专业词。这种公司科技水平怎么样我不敢确认,公关水平肯定是不行的。
《乐夏》的舞台效果,是专业的,也是好看的。
五条人的一爆而红,来自他们临场改歌,失去灯光、字幕,嘉宾手卡上的内容解读完全用不上之后。失去“加持”,只靠纯音乐的五条人,得了低分,然后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淘汰。
音乐是“产品”的话,其他的东西,就是附加。
附加的东西,可以帮助产品更好地呈现在公众眼前。
就拿重塑和大波浪的舞台来说,不管是灯光、影像、服装、介绍……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歌曲烘托气氛,让整个表演都带有故事性更容易让观众沉浸在曲子中,帮助观众理解乐队的音乐。只要你看过这两个乐队的表演,你猜去掉这些节目“加持”,就纯凭音乐本身,大众还会不会为这样的小众音乐买单。
企业在做新产品发布的时候,同样需要很多附加的东西去做支撑。“专注于做产品”,“只要产品好就可以”,这种话放出来,就是应对受众和忽悠竞争对手的。
再说得直白一些。大家都不包装的话,你也不包装,各自就凭实力,或许也有活路。这种状态不是没有,一些非常小众的圈层里,依然如此。但是,99.99%的行业,不是这种竞争状态。
《乐夏》的第一名给了重塑雕像的权利,而且是一票一票“民选”的。
重塑雕像的权利可以认为这是“小众音乐”在大众市场的胜利。但是你不可以这样认为。因为,他们是做乐队的。而你,是做公关的。
公关应该看到,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这种“小众”、“大众”,是被刻意过滤过的。他们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洗掉了一大半。这个方面,马东的米未团队真的做得非常好。
《乐夏》本质上是个本地散客拼团的乌托邦一日游。一档在设定上,就是让大家去看看他们原来不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这种东西的节目。乐队需要被放大的是他们的个性,自我,不妥协。这是一个有明确需求的,大众想要的小众。他们之间,没有对立性。门槛,甚至变成了一种加分项。
我们接触的很多产品,他的“小众”,是大众不感兴趣的。而且,不感兴趣还好,万一不当心试了试,反而还会挨骂。
我有的时候,也觉得很迷,小众产品总想着怎么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用户,怎么能够突破这个圈层。我就想问问,你为什么不做个大众产品呢?做了小众产品,在这个领域做到最牛,成为行业标杆,这个目标难道不香吗?
关于小众和圈层的内容不展开说了,免得跟周六的课有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