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猛的浙江宣传昨天在公众号发布了《新闻发布勿犯七个低级错误》。很直接、精准地列举了错误:
错误六:“关门式”发布,误把新闻发布会当作内部工作会1、 不仅是镜头直怼的新闻发布会,对外沟通的其他形式,包括公告、媒体采访、管理层公开表态,有的毛病也都差不多。2、 不仅是那些“负责人”,企业和组织的管理层和PR在对公众表态时候,所谓的专业性,也经常不是那么明显。真的,去找一个自家的危机处理周期内的Q&A打开看看,答得有比电视新闻播的好吗?也在说些鬼都不要听的车轱辘话。01
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企业,不管是平时还是舆情集中爆发,不知道公众在想什么,要看什么,还等什么,扣顶“脱离群众”的帽子是没什么问题的,挨骂也就只能送上2个字“活该”。
仔细读读《新闻发布勿犯七个低级错误》,就是四个大字“自说自话”。我一直说,公关是做“双向均衡沟通”的。“自说自话”能算“沟通”的话,只能是神经病且在发病状态了。03
公开回应,说到底就2样东西:说明和表态。一个对应“是不是”,一个对应“认不认”。没有决策之前,能做的只有舆情监控,其他都是扯淡。
04
“是不是”和“认不认”,这个决策是战略级别的,不是PR说了算的。不管是电视发布会台上的那几张脸,还是文字声明的撰写者,都是在执行某个决策而已。05
执行不能解决决策问题,战术不能解决战略问题。决策之后,企业风格和形象基本上就定了,整体舆情规模与方向的80%也定了。能靠执行去争取的大概只有20%。执行决定好坏,决策决定成败。06
所以,为什么有的回答看上去那么蠢,还往外说,因为“定了”。在明明知道决策不合理的情况下,硬往外说,这题主要考的就不是专业能力,而是忠诚度了。07
说谎,是最蠢的战略。在舆情已经爆发情况下的说谎,是顶配的蠢。
08
09
但是,也不要相信“只要说出真相,就会获得理解”。真相,与公众认为的真相之间,存在鸿沟。通过沟通,让更多人的人理解和相信,算是公众的本职工作之一。10
是临时工干的,也不建议说是临时工,因为这个说法基本上说了也没人信。是没人会被追责的自杀,也不建议简单公布结果,因为会显得冷血与无情。情绪引发之后,真相被“预设”了。11
不符合预设的真相,在公布过程中,一定要格外的“扎实”,有理有据,有检验报告有摄像头,证据链完整,不是照着台本磕磕巴巴念一下,或者在公告中自说自话提一句就结束的。不被认可的结论,等于放屁。12
PR其实都有体会,有真相还算好的。有的时候,真没别的可说。13
真没别的可说,就是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实质性信息可以发布。分两种情况:1)暂时没有;2)后面也不会有。14
暂时没有,通常表现在过程中。比如,有公安等部门介入的事件,包括阿里的货拉拉的几个事情,属于要等官方有了结果之后,企业才能说话。这种情况,就要不断说明过程进度,要让暂时没有结果的理由是明确的,以及对于结果的接受态度也是坦诚的。15
同时,会造成巨大舆情量的话,除了关注事件本身,一定已经涉及比如女性关怀、公共安全等社会话题。这一层面,也可明确表态和采取相应措施。16
后面也不会有什么重要信息发布的情况,是最复杂的。知道的没有一条可以往外说的。这种时候还不准备辞职,那么还有2种选择。17
方法一,“要让他们忘记旧的故事,就给他们一个新的”。这个方法是听着很有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行性,通常出现在电视剧里的“装逼环节”。因为,大部分企业也没什么新的故事好讲。真要有新故事,还能等到舆情一发不可收了才想起来用啊。不过,对于大企业来说,这条是管用的,而且经常使用。18
方法二,在源头上进行改变。也就是说,把引发舆情的根子变掉。公关是有自责任对于风险提出警告的,只是这个警告经常不太管用。不断促进改变的发生和及时公告改变的进度,也是公关基本工作。19
“掩盖”从来不是公关的处理逻辑,也从来不是面对公众的方法。推荐:西安地铁拖拽乘客,公关回应就是错误合集
上文: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