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遇到新的品牌,在正式沟通前我就问:“你们体量多大?客单价多少?今年预计业绩增幅情况?”,因为不同阶段状态、体量规模的公司,PR策略也有天壤之别。见面扯一堆废话,第二天丢个公版PPT策划案的行为简直反人类。
这次集中说说创业公司。大家都知道,做PR要么得有钱,要么得有资源,但是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两手一摊:没有钱也没有资源。
具体来说就是:
没钱。真的没钱,俗话说:有钱拼广告、没钱虐公关。但是很多创业公司连虐公关的钱也拿不出来。
推广困难。普通的项目都有一大堆竞品,媒体根本看不到你家品牌,太超前的项目云里雾里的媒体根本不想报道。不是我要打击你,你自己眼里的大事,在传播上、在行业里很可能完全不算什么。切记各种想当然。
记不住品牌/产品。基本上现在每个用户眼前的状况都是:信息爆炸、产品重叠、真假难辨、看着就烦……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公司新品牌更是难以杀出重围,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PR意识弱。公司创始人、整个公司的形象管理不到位,各种跑偏。创始人就是最大的PR黑洞。(参见摩拜做公益,心疼投资人三分钟)
不抗风险。对于负面报道或者负面评价没有承受能力,说死就死,分分钟死得直挺挺。
好了,下面就是解决方法。
关于没钱
这个……我真的没办法,要不您卖套房子?
关于预算
创业公司除非创始人本身有名人光环,否则基本跳不过“发稿难”的阶段。原因很简单:对于公共媒体来说,大公司作为行业翘楚,他们的重要事件不报道属于“编辑事故”,不报道创业公司则一点问题也没有。对于自媒体,就一句话,你给费用了吗?
因此,创业公司要想获得传播机会,就要尽量让新闻具有新闻价值。
有新闻价值的地方无非是和记者们需要做报道的内容结合起来。即便是资深媒介,即便媒体朋友非常多,想为创业公司争取更多的被媒体报道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容易,也不能硬逼媒体报道。
但是,资深媒介会知道一些媒体的选题方向,可以将创业企业的内容作为“案例”或者代表观点插入其中。
另外,媒介也可以错开一些角度来发文章。比如融资的新闻找财经频道可能就不一定会给你发,但是包装成科技创新文章找科技频道就有可能成功。
总之,要把公司的发稿需求和媒体的写稿需求结合起来,来制造曝光机会。
关于辨识度
对于创业公司要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方案,我一直都是苦口婆心的劝。就那么一点投放量,集中打一个点都不够,哪里还敢分散火力。举个例子,每篇新闻就准备发布5家媒体的,下一周真不用换个角度挖空心思改20几遍之后再发5家。选择一个与品牌、产品最亮眼的角度,抓住一切机会去传播才是正道。鲁迅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参照案例:“祥林嫂”。
不要觉得重复说一个角度不好意思。讲真,真的有人(不是你身边的那群朋友)觉得你好烦一直在同一件事情,就说明你成功啦。
关于创始人是PR黑洞
PR作为高智力输出行业(我可爱说这句了,请编辑帮我标红),需要非常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支撑。很多创始人是产品、技术出身,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也是正常的。
我一直主张提升创始人知名度,创始人的知名度提升一定会有效帮助提升公司知名度。有的时候一个公司可能处在非常传统的行业,要想帮助公司提升品牌其实是很缓慢的过程,但是要打造一个创始人的个人创业历程、创业故事,这个容易被大家接受,把创始人还原成一个人来讲他的奋斗史,打造创始人的形象也比打造公司的品牌要容易一些。
所以,既要把创始人放出去,又怕他惹事之间有点矛盾。
解决方法也是不难。首先,放出去之前要对词儿,确定要说什么。不要发挥!不要跑题!不要high过头!再有,挑选一些主流圈层的活动,既有影响力,也不太容易出一些乱七八糟的话题。最后,创始人不管是在微博、微信还是在社群里,言行也要与身份相符合,要得体。这个得体不是指淹没个性,相反还应该刻意塑造个性形象。但是个性不能伤害公司的形象。比如,“萌”可以,“蠢萌”也可以,但是“蠢”就不可以。
关于抗风险
创业公司一定是挑得出毛病的,这个大家都可以接受。一些阶段性问题,PR可以做一些正面的宣传对冲;但是明显的产品硬伤请尽早排除,这个锅PR背不了。
与成熟品牌的长期累积铺垫不同,创业公司不具备“耐受性”,基本上没有什么“再来一次”的机会,也很难咸鱼翻身。
说得更直白一些,从止损的角度,也没有洗白的必要,还不如重新做一个呢。创业公司基本没有抗风险能力,根本办法是把产品整整好再出来吆喝。
以上准则,各家公司可根据自身体量不同、阶段不同、预算不同可做调整。
当然,如果你预算充足的话,请尽情拨打二维码左侧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