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负面报道出现,公关部听到的风凉话就多起来。
“几篇报道都处理不掉~~”、“就看见往外跑,关系就维护成这样样子啊~~”、“我们本来和合作方谈得都差不多了,现在人家看到这种新闻来问我们,我们怎么回答?”
老话“一白遮百丑”用在公关上正好相反,好像一出负面就把之前所有的努力统统抹掉。
啊呸!
百度从来负面不断(原因么大家也都知道),但不妨碍这届百度公关的牛逼;阿里负面闹得全球皆知,但不妨碍阿里打出一场又一场经典的漂亮的公关联动战。
谁也不愿意看到负面新闻出现,公关部更是如此。
但是,负面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风险的存在单靠“公关”一下无法改变的。一出事公关首当其冲被说“无能”,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观点。
好了,要说清这事儿,我们还得先说说企业常见的危机有哪些成因。
这在新生领域新型公司最常见,品牌与公司的诞生可能甚至先于政策的发布,抢了先发优势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我的前老板陈天桥同志在“互联网电视”连个雏形都没有的2002年就开始琢磨以客厅大屏为娱乐中心的智能项目,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结果咧,当时政策不允许电视屏与互联网连接开放,一竿子打死。这种情况是公关部动动脑子就能解决的吗?
最近共享单车风头正劲,不仅有共享自行车还有共享电动车。“享骑”还热火朝天的往市场投放呢,那边就有“不鼓励发展”的政策出来,交警也开始拦截不符合规定的共享车。
这种发生于源头的负面,不是通过简单公关可以完成的。
政策层面导致危机的处理,一般只能:等、改、跟。很少有主导性出击的操作方式。
公司选择雌伏或者壮士断腕及时调整发展路线更为常见。
而公关部要做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点做一个表态,将影响减到最小。
当然,通过公关手段发动群众引导舆论反向“倒逼”,最终完成政策修正的成功案例也是有的。在这里不好多说,也是怕大家过多对此报以希望,万一适得其反,那就麻烦大了。
还有一些企业所在的行业本身就是高危领域十分敏感,想要洗白整个行业负面,单靠其中某家公司的公关也是超高难度的。
拿互联网领域来说,10年前的互联网游戏和近期的互联网金融P2P都是最典型的“分分钟要出事”行业。
游戏行业在手机游戏发展之前,因为端游的极高粘度,被冠以“精神毒品”等恶名。回想一下小时候媒体各种对游戏行业的负面报道,家长们对游戏谈之色变,这类负面印象依然存在,就等哪一天一个事件点燃导火线,血肉横飞殃及一片。
P2P一行外在尚且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批准部门、监管部门繁杂,容易形成不良贷款,内在从业人员素质繁杂、大多数公司没有强大的技术团队规避市场风险。由于大多数人对这类行业缺乏了解,再看到媒体对部分不良金融公司的报道,便产生了对P2P的负面刻板印象。
这些领域的企业注定要在负面中求生存。对于公关部的考核不是是否有负面,而是面对负面,如何根据企业自身行业分位做出得体应对,如何帮助产品绕开问题点快速发展,如何让品牌成为行业“清流”,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曝光机会等等。
现在回到有直接关系的公司和产品层面,看看是不是公关部真的做得不怎么样。
其实,在一个建立完善协作体制和审核流程的公司,公关部更重要的工作是“预警”,就是凭借专业度提前告知风险,这也是公关部与其它部门日常撕逼的主要来源。
公关部当然希望所有可能出现的负面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但是业务部门为了业绩或者其他考量,总有一些不得已,明明知道会出事,但是仍然执意要推进的事情。
那么,大家就要来算算账了。
如果一个可以赚300万的项目,但是有极大可能性出现危机,要花费600万去回复企业形象,这就是亏本买卖,白痴才做。
如果你拍着胸脯说赚1亿,大家还是觉得必须要做,必须要冒风险,公关能做到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将负面信息的呈现几率降到最小化,并且尽快的从人们的视野里退出。这种情况下,出了一条负面你就要说公关无能,真的是要翻脸的。
最后,有人要说你都摘得这么干净,那总有什么爆发出来的负面,是因为公关部的问题吧。
公关与外界的对话,一直就是“沟通”,不是“买卖”。因为没有合同、没有承诺、没有绝对、没有天长地久。
你可以因为公关部在有迹象的情况下无法预判负面出现说他们无能;
你也可以因为公关部对于负面处理不当说他们无能;
你还可以因为公关部在发生后束手无策没有动作说他们无能;
但是,一出负面就一竿子打死肯定是没天理的。
你知道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有负面”的“不完美”的“怎么什么都不干”的结果背后,公关到底打了多少通电话?澄清了多少尖锐攻击?分析了多少舆情?删了多少稿件?发了多少正面内容?做了多少项说明?
该做的都做了。至于再多的要求,抱歉,公关部并不是许愿小精灵。
最后我要说的是,想要负面消息少一点,你就多听着点公关的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