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已经穿上薄款羽绒服的严无视
来自准备卖衣服的啊嘿哒公关
最近翻车现场有点多。
无论是品牌方、渠道方、KOL,都在各自领域内频频失手。
作为一个顶着relationship这种词的职能部门,人的因素,永远都是公关操作中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最不可控的。
因为整个传播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大量“人”的存在,使得公关工作的风险性,一直很高。
来自队友的风险
队友包括老板、其他部门,以及公关部自身。
公关作为一个非盈利部门,日常工作中涉及太多的队友。
老板、高管、业务部门、客服、前台、保安……公司里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帮助公关工作,同时也能搞砸公关工作。
在公关本身层面:
公关的Q&A写得再精彩,也挡不住老板不按套路出牌;危机处理得再平稳,也抵不上高管的一条朋友圈;产品宣传工作做得再好,也顶不上业务部门藏着掖着你不知道的BUG……
在非公关层面:
不得不再次提起上了好多热搜的李佳琦,会粘锅的不粘锅,不是阳澄湖出产的阳澄状元蟹……出问题的环节其实不在作为“输出口”的李佳琦,而是团队其他成员没有做好他们的本职。
另外,公关部自身专业度不够,也是一个风险。
来自渠道的风险
渠道的不可控,主要是因为目前媒体环境下,渠道本身可能就是人。
以前常规的投放渠道是什么?
户外大牌,电视广告,贴片,灯箱……简单来说,都是死的。
只要把广告物料做好,到时候准点上刊展示就基本完成了。
现在的渠道是什么?
当下热门的渠道都是活人。在各个平台的KOL是很多品牌必不可少的好朋友。
他们以图文推送、条漫、短视频、直播各种形式进行传播。但是,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发布内容,大部分渠道都有着KOL强烈的个人属性。
做过KOL投放的公关都知道,跟KOL沟通是一件多么艰巨的任务。
更别说KOL各有各的“个性”,“个性”是KOL受粉丝喜爱的原因。这些个性,同样会成为风险产生的原因。
来自受众的风险
受众,也更不好惹了。
互联网时代,人类行为的变化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中的课题。我们分析起来肯定不专业。
但是,面对现实的话,我们面对的其实是个不太“讲理”的时代。
10几年前,PR可以说,就怕别人说对了,只要是胡编乱造的都可以处理。
现在,连姚素馨都不敢说这话了。常常只能挠着头说:“要不就算了吧,我还是觉得有风险。”
在事实还没有确认的情况下,网友们分分钟就能给你编出250个段子,30分钟就能搞出一篇深度文章,从直播讨论直接刷到微博热搜。
最可怕的是,发生过的就不会消失。只要有类似的情况出现,网友们就会把你拉出来再次鞭尸。
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知道环境恶劣,依然勇往直前。办法多多少少还是能有一些的。
首先,不要相信任何人。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用华春莹的方式,我只能回复“呵呵”。
在我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姚素馨就在耳边念叨:要怀疑一切,不要相信任何人。出事了,倒霉的还是你。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信任,我可以留给我和我妈,我和我发小,我和我闺蜜。在工作中,谁也不信。
其次,要有“思想包袱”。
公关一定不能心大。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对于公关而言“没有经过思考的工作是不能干的”。不仅是不值得,甚至是不能。
有次,客户家的VP问我觉得他的下属怎样。我说人很好,很聪明,但就是心大到漏风。心大的人,不适合做PR。
因为,如果你连想都想不到,还能指望采取什么行动呢。
第三,要综合处理。
公关的问题,或许并不来自公关本身。但公关仍要前后兼顾,综合处理,因为“出事了,倒霉的还是你”
现在电视购物跟直播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上,但是电视购物的执行操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执行的精准度。
同样以不粘锅举例,在电视购物的3分钟直播里,除了厂家提供的垫片外,现场使用的食材、温度、拍摄角度等等都经过了严格的准备、彩排。
现在的直播团队,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这次不翻车,以后也会翻。
最后,要有余量。
再谨慎、再精准也不能100%保证,所以在事前要留有余量。
做公关不能押宝。孤注一掷这种事情,越少越好,最好没有。
公关及其他大部分的工作要有好的结果,都需要长期、稳定、高质量的日常工作。而公关与其他工作的区别就在于,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降低期待值,且准备好PLAN A、B、C、D……
虽然想要100%可控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公关就是要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无限的“可控”。
然后尽人事,听天命。
推荐:公关人为了专业要不要放弃“自我”
上文:宝马奔驰不用担心有第三者了,奥迪给自己组了新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