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权威,越是要说大家听得懂的话
作者:上海公关 日期:2022-12-06 22:54:33 点击数:
我是撒也没说的姚素馨
来自一动不动的啊嘿哒公关
开篇,展现一下求生欲,这是关于信息传播的PR技术贴。
我们做PR的,P就是public,就是最广泛的大众。什么叫做最广泛,就是出事儿的时候,别觉得网民都在骂你,算少了,不上网的也在骂你。除了PR,什么政府部门一把手啊、CDC啊、红会啊、院士啊、权威媒体啊,都是面对大众的。他们说话,不是说给特定的人听的,而是说给所有人听的。认知水平差异的巨大程度,我觉得几乎达到了跨越星际等级。有时会觉得,这个人可能不是我们星球的。谁有MIB的电话,我要举报。不要被办公室环境迷惑,我们国家有14亿人,本科学历人群比例不到1%。我在做培训的时候,经常说,如果你的内容是面对大众的,要求就是小学3年级能够看懂的程度。一定要抛弃“写得这么清楚,怎么会不明白”的固有想法,我就告诉你,不能理解的、理解错误的人,多了去了!你凭本事使劲估算,觉得不能理解的人有多少,那么结果一定比“你觉得”的还要多。说话,是为了达到传播的目的。目的的达成,是看大众准确接受的程度。简单来说,说话不是说给自己听的,不管别人,只说给自己听的,那是神经病的典型症状。说出去的话,一大堆人没懂,还在那里解释“是你们误会了啊”,要不要脸。
说了“可防可控”,而后自己又被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王广发于1月30日治愈出院。昨天,王广发接受了界面的采访。他们说文章里不能关联别的公众号的文章,有兴趣的自己去翻。王广发认为,在武汉期间掌握的资料有限,并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根据当时的病例等信息作出判断,认为“可防可控”并无不妥,而外界对他的言论存在误解。可防可控并不是不防不控。在疫情的早期阶段,积极采取防控措施,代价就低得多,但等到疫情都播散开了,也是可防可控,但是社会代价就太大了。听到“可防可控”,除了有医学知识的,大部分人当然会理解成“不要紧”的。现在,那么多国家已经直接断了航路与往来,你有本事跟他们说明下这是“可防可控”的,把边境打开。这是对于同一个词,公众认识和专业认识,存在巨大区别。前几天的论文,也引起很大反应。因为论文中提出了“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随后,高福回应了第一财经,说“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是基于425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顾性推论。Onset的日子都是推测,这个大家没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混在一起。这个表述的问题也很大。基本上,就是硬让大众区分两个他们本来都不懂的概念。就像你不知道苹果是什么,你也不知道梨是什么,然后高福说,你们怎么就不明白这俩不是一种水果。而且,大家其实也不想知道你们在学术方面的这些事儿,好像谁爱看论文似的。大家就问你,CDC是什么时候知道人传人的,请精准地说出日期。12月份不知道也行,1月初不知道也行,你就说说你是几号知道的。总不能跟我们一样是看钟南山的新闻知道的吧。很多人知道我大学学的是精细化工,药物化学是必修的,而且还有一些同学在药企工作,算是知道“抑制”距离“治疗”有多么遥远。可是,大众怎么知道呢。大众看来,“抑制病毒”不就等于有救命药了么。这种故意制造歧义,又让你不能怪他说得不对的做法,不是以莆田系为代表的黑心企业的日常操作吗?
所以,权威不说人话,引起广泛误会,在我看来,就是不负责任,就是对不起他在的位置,就是直接害人。我一直说,把简单事情说复杂,不是本事,是怂,就怕别人不把你当权威;比如,钟南山说“肯定人传人”,比如张文宏说“没有讨价还价,党员一定要上去”。所有听到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我给你半小时,你都想不出一个能误会的角度。说实话,CDC和人民日报,在我心目中的打分是狂泻的。CDC之前口碑那么好,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