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su47上海公关公司

  1. 主页 > 公关传播

禁果效应:越禁止,越要探究

作者:admin 日期:2022-10-18 10:27:20 点击数:

  禁果效应:越禁止,越要探究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更多的人参与或关注。禁果效应基于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逆反心理,它存在的心理学依据是: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总是比已知的事物更具诱惑力,也更加能够促进与强化人们渴望接近与了解的诉求,结果就促使人们去偷食“禁果”,以求得心理平衡。人们经常说的“吊胃口”和“卖关子”,就是源于倾听者对于信息完整传达的一种心理期待。心理学家还通过实验来证明禁果效应,实验的对象是一群小孩子,心理学家在茶盘内放五只向下扣着的不透明的茶杯,孩子们对它们完全没有一点兴趣。实验者在其中一个杯子下面放了一颗糖,然后重新扣上,临走时对孩子们说:“杯子下面放了东西,你们千万别动!”然后,就佯装出去了,在外边偷偷观察。心理学家发现,越是让孩子们不要动,他们越要打开看,有些孩子还要认真观察一番,然后再放好。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女孩名叫潘多拉,宙斯给了她一个盒子,里面装有人类一切的罪恶,吩咐她千万别打开那个盒子。但是在“禁果效应”的作用下,潘多拉非常好奇地打开了那个盒子,结果所有的灾难、瘟疫与祸害都飞了出来,此后人类就饱受灾难、瘟疫与祸害的折磨。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如潘多拉般有着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甚至大部分都有逆反心理。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因为好奇和逆反而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我们去做的事情。所以,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与老师必须重视禁果效应的影响,千万不要让孩子变成那个打开魔盒的潘多拉。从禁果效应的积极方面而言,巧妙地运用它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唐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有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苏轼和苏辙在小时候很顽皮,苏洵再三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但是,苏洵并没有采用“棍棒教育”的办法,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禁果效应。每当孩子们玩耍的时候,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看到孩子们一来,他就把书“藏”起来。两个孩子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就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于是趁父亲外出时把书“偷”出来读,慢慢的,他们就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后来,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被纳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世人称之为“三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像苏洵那样巧妙地利用禁果效应。曾有一个孩子学了一年的电子琴就不想弹了,妈妈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就买了一架高级电子琴放在自己的卧室内,不让孩子碰。这下,孩子急了,“妈妈,电子琴不是买给我的吗?为什么不让我弹?”妈妈故意说:“反正你也学不会,弹它干吗?”这时,孩子大叫起来:“谁说的!我一定会学会它!”此后,每当妈妈外出时,这个小孩就会悄悄地去偷着弹。逆反心理可以成功地运用于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学和营销学中,我们要掌握它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灵活运用,使它发挥巨大的价值。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