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讲专业又要得罪公众的姚素馨
来自囤了很多《乌合之众》的啊嘿哒公关
相亲时,快速辨别这个人能不能跟自己过到一块儿的经典问题,又增加了一道:你支持拼多多,还是支持特斯拉。
事情已经几轮反转。昨天,特斯拉第三次做出回应,表示:从未将任何车主拉黑,也从未有过黑名单,并强调公司自始至终都在与车主积极沟通,主动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都被车主在现场的“家人”否决,并谴责“武汉车主交付”报道为自导自演。
随后,拼多多上“出面”进行这次团购的宜买车也发布声明,“车子是全新的,发票也是真的”,详述协助武汉车主提车过程,并表示将保留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事儿吵来吵去争到现在,其实无非就是:拼多多拼命想要绑着特斯拉拉高品牌形象,特斯拉死活不愿意被拼多多挟持拉低品牌形象。
品牌公关角度,双方的出发点都没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绝对应该做的。
有趣的是,拼多多和特斯拉这两家在文化背景、价值观、产品特性、受众人群都大相径庭的公司,在公众策略上,确实走了2个极端。
大众能够产生传播热情的类型,基本上只有3样:
第一, 公共话题,是大热点,是社交货币,也是我们无法按捺的八卦之心。
第二, 共情,基本上就是基于观点、看法、兴趣爱好的一致性。
第三, 利益,最明显的例子去看微信严厉打击的“诱导转发”就好了。
拼多多在对公众的绑定和利用中,是非常坚定的“利益派”,给好处,然后拿了好处的人就帮它说话。
其实,关于交易是否合规涉及一些法律问题,但是大众不会特别认真考虑这些的,支持拼多多的言论集中于说“拼多多愿意贴钱给用户,特斯拉还要拦着真不是东西”。
上次这种不要脸的程度,还是瑞幸粉丝在2月份贡献的:“坑了美国投资人的钱不要紧,我薅了瑞幸的羊毛我就要说它好”。
没有逻辑,也没有立场。只有利益。
拼多多在公众策略上,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这次与特斯拉的对战,牢牢与公众站在同一边,把握2个重点话术“拼多多是真金白银做补贴”、“拿不到车是特斯拉在为难用户”,硬生生把特斯拉搞成了恶霸。
而且,这次所谓“万人团”,其实只有5个人获得补贴。那与大部分人的利益无关吗?不是的,在拼多多上有大量这种做法,大众觉得,只有这次“保住了”,才有以后的便宜。这次是没占到,下次总有机会。
提醒一下,有人说拼多多这次花了20万,营销到这种程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案例。说这话的人要不要脸我且不说,逻辑水平就很不适合做marketing啊。
为拼多多说话的人,以前没拿拼多多补贴么,以后也不拿拼多多补贴了么,贴给特斯拉的这20万,就能达到这种效果,你当“百亿补贴”是死的啊。
补贴型营销不说启动时需要的“打底钱”已经劝退了绝大多数企业,而且依靠利益绑定的用户,对于品牌的整体贡献度,大家也都是懂的。
很多品牌都发过函,声明没有跟拼多多合作,最后都不了了之,只有这次特斯拉是硬刚不肯退让。
不退让可以,你倒是做点准备啊。
特斯拉的错误操作有2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应时候强调的是“直营体系”。第一时间,没有给出有说服力和得“民心”的回应。“直营”这种东西,是你企业自己的运营方式,大众谁要看啊,谁关心啊。这种回应,后来被解读成“为了自己,罔顾消费者利益”真的一点儿也不冤。
第二部分,拒绝交车,把自己放在了消费者的对立面。结果直接引发了多位消费维权专家和法律人士对特斯拉“拒交门”表态:宜买车和消费者之间不是买卖关系,而是委托支付关系,没有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买卖合同关系,不构成转卖。特斯拉单方面拒绝交付才是违约。
这种错误,我不知道是不是跟特斯拉的公关团队人手、预算和资源不足有关,反正看上去,整个公众策略上,就是自说自话。
特斯拉最大的问题是,始终在说它自己要说的话,而不是考虑公众要听什么。
其实,特斯拉是可以把问题丢回给拼多多的,拼多多的海报上,“万人团”字样(其实只有5人成交),重新标定价的方式(委托支付和定价修改是不同的),都有严重瑕疵,有欺骗和误导消费的嫌疑。
拼多多骗流量,拼多多明知交付涉及复杂问题未提前告诉用户,拼多多上买东西的“后遗症”……这种话题都可以啊,这种才是大家会关注的角度啊。
推荐:拼多多“All In”综艺,“病毒式”赞助图什么?
上文:哈根达斯为什么要跟瑞幸联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