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麦克莱兰:全球流行的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并不是一个由某人独立发现和创造的科学法则。虽然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它只诞生了100多年,但它背后的精神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人的信仰中。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逐渐出现在早期受印度教影响的通神学作品中。1877年,布拉瓦茨基夫人出现了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术语(Madame Blavatsky)关于神智学的书《去除面纱的艾西斯》(Isis Unveiled:Secrets of the Ancient Wisdom Tradition)中。两年后,1879年4月6日,在《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也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标志着神奇的吸引力法则概念首次出现在大型报纸媒体上。《新思维》杂志编辑威廉姆将其引入科学作品·沃尔特·阿特金森(William Walker Atkinson),1906年,他在自己的作品《思维波动世界的吸引力法则》(Thought Vibration:The Law of Attraction in the Thought World)书中介绍了吸引力法则。他还有《激发你的潜能》等作品,都与吸引力的阐述有关。他还有《激发你的潜力》等作品,都与吸引力的阐述有关。他首次将吸引力与人类自身的潜力相结合。但布鲁斯真正系统地总结是布鲁斯·麦克莱兰(Bruce MacLelland),1907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想象带来财富》(Prosperity Through Thought Force)。在这本书中,他对吸引力法则做了最全面的总结和介绍,并提出你是你想的,而不是你想的(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科学概念。可以说,麦克莱兰不是开山鼻祖,而是这一领域的大师。从那以后,关于吸引力法则的研究层出不穷,被贴上了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新思维等各种标签。后来者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包括1926年出版的欧内斯特。·赫尔姆斯的《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1949年雷蒙德·霍利维尔博士的《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麦克莱兰的范围和高度。从此,吸引力法则风靡全球,到20世纪90年代,杰瑞·希克斯(Jerry Hicks)和埃丝特·希克斯(Esther Hicks)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包括《亚伯拉罕的教义》和《惊人的情感力量》。由于这些书的畅销,吸引力法则被推到了更高的高度,被广泛接受,而在无数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演义,如个人励志和企业管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006年,一部叫《秘密》(The Secret)这部电影再次将吸引力法则推向了高潮,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潜能的强大作用。